艾灸治疗月经不调穴位和方法收藏

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压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贪凉(要风度不要温度)专家分析:女性经期受寒,会使盆腔内的血管收缩,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中医一般将月经失调称为月经不调,又将月经不调归纳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但临床上往往不是单纯一种症状出现,如月经过多常与月经先期并见,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

取穴方法:

主穴

1、关元穴

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小肠的募穴。

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2、气海穴

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等

3、三阴交穴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艾灸配穴(根据不同病症,或加或减)

①血虚血寒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色暗有块,质清稀,伴有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加灸阴陵泉、命门、血海、足三里。

②气郁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有小血块,精神郁闷,两肋乳房胀痛,加灸气海、命门、太冲。

③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加灸肾俞、八髎穴、归来。

④闭经:逾18周岁,尚未初潮称为原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已经建立,再发生连续3个月以上停经的,为继发性闭经,闭经加灸足三里、血海。

1、阴陵泉

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

2、血海穴

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屈膝取穴。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贫血。

3、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4、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膝盖)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5、归来穴

归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痿等。

6、太冲穴

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

7、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治疗方法:上次月经来潮前7-10日,开始施灸,每日一次,以局部温热为度,腹背部穴位灸20-30分钟,足部灸10-15分钟,经期停。

灸器推荐:腹背推荐3-4孔多孔灸盒,背部八廖穴推荐方四孔或六孔灸盒。四肢穴位推荐单孔灸盒或随身灸。

注意事项: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避免过热过凉招致外邪,引起月经病。注意饮食定量,不暴饮暴食,忌生冷寒凉之品,避免损伤脾胃造成月经不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不宜劳累过度,避免人流过多,和经期、产后房事。

摘编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辑整理/丁政浩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nmcl.net/wzlc/9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