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体的消化系统

第十章人体的消化系统

为什么要先说一下人体的消化系统呢?因为万病皆口入,消化系统是人每天摄取大量食物能量的入口,如果这个出了问题对人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医院看医生都凌晨起来排队挂号,据网传一个消化科的权威专家号甚至被黄牛卖到了上千块!这个专家听到后不知道会作何感想,自己辛辛苦苦看病,一天下来自己赚得还没有黄牛赚得多!

一旦上了年纪,身体的机能也会随之衰退。但是这种机能衰退和生病还不是一回事。那么现在,为什么医疗费用持续增加,人们的身体状况反而更差了呢?很健康的百岁老人和常年卧床不起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岁老人,他们的生活之所以不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而是由于他们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日积月累造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与否是和日常的饮食习惯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饮食、喝水、运动、休息、睡眠、工作、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下面摘自一位日本四十多年的肠胃科专家新谷弘实的观点:

▲饮用酸奶有利于肠胃;▲牛奶可以补充钙质;

▲食用水果身体易肥胖,保健品可增加维他命; 

▲食用米饭身体容易发胖;▲多吃高蛋白和低热量的食物;

▲多喝绿茶;▲水要趁热喝(容易烫伤食管引发癌症)。

以上这些方法人们一般认为对健康有利,但是就从事肠胃疾病诊断医生的我来说,这些全部都是不利于肠胃的错误方法。我从来没见过,每天喝酸奶的人有哪个肠胃是好的。在美国有一多半人每天都喝牛奶,但有好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

每天都喝绿茶的人肠胃状况也并不好,还有许多人大量地饮用绿茶,这容易引起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征兆(茶叶中所含有的阿仙药成分只是具有抗癌物质的其中一部分。并且这种阿仙药成分会合成一种叫做丹宁的物质,丹宁非常容易氧化,如果和热水或空气接触就容易生成丹宁酸。而且这种丹宁酸具有使蛋白凝固的特性,这种丹宁酸,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人体的胃黏膜。胃黏膜变薄而且出现萎缩状态。我们都知道如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就会导致胃癌,所以绿茶、中国茶、咖啡、红茶、蕺菜茶、杜仲茶都不能过量,最好的抗氧化就是白开水)。

当然绿茶是有一定抗癌作用的。但是,不是靠喝绿茶就能很好的获得。其中绿茶的药用价值主要与儿茶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一杯绿茶中的儿茶素通常包含60–65%的EGCG,浓度可达咖啡因中含量的10倍。EGCG对培养的癌细胞和小鼠肿瘤模型都具有非常显著的药理效果。“动物研究显示EGCG是活性最强的化合物。”杨中枢说。

杨中枢指出,EGCG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对大量不同的生物分子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意味着EGCG会“影响大量的癌变标志物”。一个常见发现是EGCG会引起肿瘤细胞自毁,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凋亡;但是邻近健康组织不会受到影响。EGCG可能是通过抑制蛋白酶体做到这一点的,癌细胞会利用蛋白酶体分解原本会促进细胞凋亡的生物分子。EGCG和其他儿茶素也能够阻止有毒活性氧类(ROS)形成,这些活性氧类会造成严重的细胞损伤,促进癌细胞生长。

这种种机制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促进形成EGCG的整体抗癌效果,研究人员一时还难以确定,但是大量临床前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了EGCG的潜在治疗价值。年杨中枢发表的一篇综述发现,在已发表的项涉及茶或茶萃取物的动物研究中,有项证明了茶或茶萃取物对于多种癌症具有有效预防或生长抑制作用。但是,原因不仅仅在于EGCG:EGCG在细胞培养物中会独立产生强效作用,但是似乎无法独立在机体中产生治疗效果。“仅有EGCG在体内环境中并不会发生作用。”所以得将所有儿茶素混合起来使用。

许多研究人员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饮用绿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症,但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流行病学家PietvandenBrandt提醒应该谨慎一些。他说:“这些个案对照研究是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完成的,很多人怀疑其中可能存在回忆偏差或选择偏差。”这类研究的一个缺点是它们依赖于研究对象对于过去行为的自陈报告。

说到这里,其实就揭示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身体好的人不必过量饮用绿茶,过量绿茶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需要身体代谢掉绿茶成分(高剂量的EGCG会带来肝毒性风险,这个问题已在一般为了减重而服用高剂量OTC茶制膳食补充剂的人群中出现了),对于已经有癌变倾向的人,通过喝绿茶来抗癌的效果是很微弱的。

所以很多东西不能过,人的身体就是喜欢白开水。

一、现在社会存在很多伪理论,或者说不太科学的理论下面就举一些例子:

1.吃肉能让身体更健康,你看西方人吃牛肉肌肉发达,而且西方营养学里面还把这个当成必需元素因为是获得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所以各种生酮饮食减肥满大街跑,这个是有科学性的,能够转变身体能量消耗路径,大量摄取动物蛋白可以使人类成长速度加快这倒是事实。最近小孩子们成长的速度快得惊人就是因为他们摄取了大量的动物蛋白。对于减肥的年轻人和需要长期保持身材的模特可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过量的摄取动物蛋白容易长过头,就是说生长过快会导致提前出现老化的征兆。很多中老年人就不适合大量食肉!吃肉等于肌肉,那我问你大象、犀牛和长颈鹿都是食草动物怎么一个两个都比老虎狮子这些食肉动物健壮和矫捷呢?所以不能片面看问题。过量摄取的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最终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会给身体造成伤害。

首先这些蛋白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氨基酸在肝脏被进一步分解,最后流入到血液当中,于是血液呈酸性,为了中和氨基酸,骨头和牙齿当中的钙就会被大量地掠夺走。而大量的钙和酸化的血液在肾脏被过滤,所以多余的蛋白质和钙随着大量的水一起被排出体外。因此在这期间大量的酶和钙就被无谓地消耗掉了(这个就是为啥现在很多老年人吃的很好,钙补得很多该骨质疏松还是骨质疏松)。

这样通过肉类(含肉类加工品)和牛奶(含乳制品)过剩摄取蛋白质,对身体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些不含食物纤维的肉类就更加恶化了肠道环境。

食物纤维是人类消化酶很难分解的难消化物。其代表物有植物当中的纤维素、果胶还有螃蟹和虾类壳上所含有的壳多糖。

如果人们过量食用肉类,就会导致食物纤维不足,会使排便量减少,并产生滞留便。如果对此熟视无睹的话就会在肠道内产生窒室,存积滞留便,最终导致形成肿瘤。

鱼和肉之间的脂肪之所以有质的不同,是因为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不利,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对身体有益。其实还有更简单的说法,就是以人类的体温为标准,体温高于人类的动物脂肪质量不好,而体温低于人类的动物脂肪质量好。猪和牛还有禽类的体温比人类略高,为38.4℃~38.5℃,其中鸡的体温更高为41.5℃。这些体温高于人类的动物脂肪在原来温度下尚能够保持稳定,但是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凝固。

就是这些容易凝固的脂肪,在进入血液当中后,会使血液流通不畅,容易产生沉积,所以我们说它会污染血液。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在通常状况下体温要比人类低很多,所以鱼类脂肪在进入体温比它高的人的体内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就像用煎锅把脂肪加热之后变成流动的液体一样。鱼类脂肪可以疏通血液并降低胆固醇的含量。

所以同为动物蛋白质,吃鱼要比吃肉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人类的身体和其他动植物一样,主要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即使从鱼类和肉类中摄取再多的蛋白质,也不能组成人体的蛋白质。蛋白质之所以不同,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链排列不同。所以人的肠道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蛋白质分解成最小单位的氨基酸,被肠壁所吸收,然后把这些吸收了的氨基酸再重新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

构成人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有8种在体内无法合成。这8种分别是:赖氨酸、蛋氨酸(甲硫基丁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羟丁氨酸)、白氨酸、异白亮氨酸、苯基丙氨酸,这些都叫做人体必需氨基酸。在这些氨基酸当中哪怕缺少一种都会产生重大的营养障碍,所以每天必须要保证足够的摄取量(这也是目前营养学主流的观点之一)。

所以到底怎么补充蛋白质最好呢?你看少林式的僧人们常年不吃肉照样很健康,还有很多胖子,原因就是在植物类蛋白质当中也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比如谷类、杂谷类、豆类、蔬菜、菌类、水果、海藻当中都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紫菜当中37%都是蛋白质,而同为海藻的海带更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在植物类食物当中,大豆以前被比作田中肉,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大豆氨基酸的含量除了苏氨酸(羟丁氨酸)略低于标准值以外,其他必需的氨基酸含量绝不逊色于动物类蛋白质。所以咱们的僧人们吃的豆腐、豆皮和蛋白肉是比较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植物蛋白为主,其他不足的部分再从肉类、禽蛋和鱼当中补充,这样才是保持健康最理想的方法。

2.牛奶和酸奶营养高易消化对身体好(以下观点来自于一个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发现)

牛奶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维他命等,大家都普遍认为多喝牛奶可以补钙。但是,可以说牛奶最不利于消化。牛奶是干燥液体,而且有人经常拿它当水喝,这更是不可取的做法。牛奶所含的蛋白质中的80%是一种叫做“酪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一进入胃部就凝固起来,非常不利于消化和吸收。而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当中所含有的成分要进行“均等化”搅拌处理,所谓均等化指使牛奶的脂肪均等化。即牛奶在提纯的过程中,需要用机器充分地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使得牛奶中的脂肪和空气当中的氧气成分反应,形成了过氧化脂。过氧化脂字如其义,就是脂肪被过度氧化,简单地说就是变成了“生锈”的脂肪。在加工之前的生牛奶中确实含有很多有益成分,有分解乳糖等碳水化合物的酶、分解脂肪的脂肪酶、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等等各种各样对人体有利的酶。还有维他命B2,它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病毒和调节体内免疫能力等积极作用。但是在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当中,这些有益成分已经全部消失了。

市面上销售的牛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把牛的乳头牵引过来用机器榨取乳汁,然后储存在一个容器当中。然后把从各个农家收集来的生牛奶统一装进大罐子,再平均分配各种营养成分和生牛奶中所含的脂肪颗粒。

在生牛奶当中有1/4是脂肪并且都以被叫做“脂肪球”的颗粒状存在。由于脂肪球漂浮在最上面,所以将生牛奶搁置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在上面形成一层奶油脂肪层。以前都是瓶装牛奶,在打开纸盖子之后经常能够发现,盖子的里面黏满了乳白色的奶油小颗粒,这是因为牛奶的成分还没有被平均化,而在搬运的过程中脂肪球漂浮上来了。

现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专门使用搅拌机将脂肪球弄碎,制成的牛奶叫做精牛奶。但是在经过一系列加工之后,使牛奶中的脂肪和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了过氧化脂,就是已经被氧化的脂肪,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变质的脂肪。

然后再将这种“生锈”的牛奶经过℃的高温杀毒,而酶是很怕热的,在48℃~℃之间就会失去活性。在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当中,不仅不含有重要的酶,而且脂肪被氧化,蛋白质也由于高温而发生质量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牛奶并不是健康的饮品。如果用市面上销售的牛奶代替母牛的乳汁来哺育小牛,那么小牛四五天就有可能死掉。不含酶的食物是不能为生命提供养料的,也就不能维持任何生命活动。过氧化脂的牛奶,容易使肠道内环境恶化并孳生大量有害菌,打乱了肠道内细菌平衡,结果在肠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硫化氢和氨水等有毒物质。虽然这些有毒物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会引发什么样的疾病,目前尚在研究当中,但是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牛奶不仅能够引发各种过敏性症状,而且还是导致孩子们患白血病和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原因之一。而且,在超高温条件下,会使过氧化脂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加热后容易变质,所以鸡蛋在长时间煮过之后蛋黄会出现坑凹状。牛奶中的蛋白质也是一样,并且维他命B2在高温条件下也会失去活性。

过量饮用牛奶易患骨质疏松症(人类身体血液当中钙的浓度为9mg~10mg(ml中),并且维持恒定。然而,如果摄取牛奶的话会使血液当中钙的浓度增加,表面看上去好像钙都被吸收了,可是就是因为这个浓度的增加,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果血液当中钙的浓度持续增加,那么维持浓度恒定的身体机能就会启动,并且把血液当中多余的钙送到肾脏,最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为了补钙而喝牛奶,反而会导致体内的钙大量流失。很多肾结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而为什么在美国、瑞典、丹麦、芬兰这四个世界上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每年有那么多患股关节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成年人把牛奶当成主食,牛奶当中的维他命B2很怕胃酸,即使大人喝了没有经过加热的牛奶到了胃里也会被分解。母乳当中也是一样的,刚生下来的婴儿能够从母体摄取维他命B2,是因为婴儿的胃部还没有发育成熟,还不发达,胃酸分泌不足的缘故。同样道理,人在长大之后也就不用再喝人乳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成人人体内乳糖酶的含量都严重不足,乳糖酶一般都存在于肠道黏膜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分泌量会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喝过牛奶之后,肚子会咕噜咕噜地响或者会拉痢疾,这都是因为乳糖酶分泌不足,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才导致牛奶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乳糖只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的乳汁当中,本来乳汁就是给小宝宝喝的。虽然大多数的中国人乳糖酶的分泌量都严重不足,但是刚出生的小宝宝乳糖酶的分泌量却很充足。在人乳当中乳糖的含量为7%,而牛奶中乳糖的含量为4.5%人在出生之后,都需要含有乳糖的母乳喂养,但随着人长大之后乳糖酶会慢慢地减少,这就说明长大后的人们已经不需要母乳喂养了,这也符合自然规律。

同时,人类儿童一出生就饮用牛奶,大大增加了Ⅰ型糖尿病的风险,很多实验证明人类宝宝容易对牛血清白蛋白过敏,牛血清白蛋白会与胰腺细胞发生交叉反应,同时对未发育完全的婴儿肠道造成强渗透,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牛血清蛋白和胰腺细胞,造成胰腺功能受损,此病通常在十几岁时候发病。

同时研究发现,四个月以后食用牛奶,会大大降低Ⅰ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如果你非常喜欢喝牛奶的话,那我还是建议你偶尔喝一点没有加工过的鲜奶为宜。

经常喝酸奶的人会告诉你,喝酸奶可以调节肠胃环境、治疗便秘、减肥等等。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些效果大家普遍都认为是因为酸奶当中含有“乳酸菌”。如果都归功于乳酸菌那就很奇怪了。

人体当中本来就含有乳酸菌,这些细菌都被叫做中性菌,在人体当中有一套专门对付外来病毒和细菌的自身保护免疫系统。即使是作为对身体有益的乳酸菌来说,如果不属于体内中性菌的范围,也将被自身保护免疫系统所杀死。

首先行动的就是胃,在强大的胃酸作用下,大量的乳酸菌被杀死。而最近听说市场上正在销售一种可以使乳酸菌到达肠道的乳制品,但是尽管乳酸菌能够到达肠道,也要与肠道中的自身保护免疫系统经过一番恶战。这些在实验室的托盘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应用到真正的人体当中就未必能实现了。因为人体的肠道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托盘。

但是我认为每天喝酸奶未必对身体有好处,这是根据诊断30万例的肠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如果你们每天喝酸奶,那么排出的便和屁就会有很强烈的味道,这说明肠道内环境恶化,并且孳生了大量毒素。

就是说,在市场上宣传这些如何对身体有利、功能如何强大的食品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你吃的油脂安全吗?

在西方医学当中,患者在就诊时医生根本不去过问患者此前的生活习惯。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原因不明的疑难病症比如溃疡性大肠炎、克隆病、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等,还有如此高的发病率,应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最容易被氧化的食物的代表就当属油了。油是自然界很多植物种子当中所含有的物质,比如水稻的种子糙米就含有大量的油。还有我们平常食用的一些诸如菜子油、橄榄油、芝麻油、棉籽油、玉米油、葡萄子油等,都是由人工从植物的种子里提炼出来经过加工而成的。

在以前是用榨油机将油从植物的种子当中压出来,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用这种原始的方法了,因为既耗时又费力,而且时间长油也容易变质。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油是通过一种叫做“溶剂抽出法”的榨油方法制成的。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首先将原材料乙烷(化学用品)与待炼物搅拌成糊状使其充分混合,然后加热将油榨出,然后再经过高压、高温加热使乙烷溶剂蒸发,最后制成成品油。虽然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并且在加热过程中油也不容易变质,但是在榨出的油当中含有一种叫做反式脂肪酸的物质对身体非常有害。

而且有报告指出,反式脂肪酸是自然界当中不存在的物质,在人体中它能够减少有益胆固醇而增加有害胆固醇,除此之外还能够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

在欧美各国规定了严格的销售制度,如果一旦发现产品中反式脂肪酸超标就禁止销售,遗憾的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规定。含有反式脂肪酸最多的就是人造油。有好多人认为,与动物油相比(后面会有专门章节介绍),由植物油制成的人造油不含有胆固醇,所以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这是不科学的说法。

其实危害性最大的就当属人造油了,如果家里有人造油,记得回去一定要扔掉。植物油通常状态下呈现液体状态,这是因为植物油当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通常状态下呈现固体状态,是因为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人造油虽然属于植物油,但是在通常状况下却容易凝固,这是因为人工添加了氧化剂使不饱和脂肪酸变成了饱和脂肪酸。作为人造油原材料的植物油本来就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类,而继续添加氧化剂之后,就成了变质的人造油。和人造油一样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类是酥油,在家庭中可能不怎么使用这种油,但是在市面上销售的各种甜点饼干还有快餐和炸薯片当中,都使用了这种酥油。我之所以认为甜点、饼干对身体不好,就是因为其含有反式脂肪酸。

油是靠人的胰脏来分解和消化的。经常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导致的,在临床上有些胃痛的患者用肠内镜检查之后,未发现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迹象。而在他们经过血液检查之后发现,胰脏出现异常情况,显示淀粉酶超标。再一了解他们的饮食情况,发现这就是由于经常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导致的。然而,这些情况如果放到欧美人的身上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所以,中国人的身体不能像欧美人那样消化油类。

如果每周食用两次油炸食品,并且有时候感觉上腹部疼痛的人,就极有可能患胰脏炎,我建议你要及时去做一下胰脏方面的检查。

不饱和脂肪酸也就是有益脂肪酸,是心脏、循环系统、脑、皮肤等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人体无法合成的物质,必须通过外界食物来摄取,我们把它叫做必需脂肪酸。比如说有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等。

如果要摄取不饱和脂肪酸,那么鱼类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特别是沙丁鱼、青花鱼等,这些青鱼类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这些都是良性脂肪酸。并且在金枪鱼体内的脂肪中也含有DHA和EPA。这些是有利于大脑活动的脂肪酸。

我认识一个朋友,专门做糖尿病康养,他对他的病人要求是不能吃精制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花生油等),鼓励吃什么呢?吃橄榄油和亚麻籽油!

除了上述的氧化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日常吃的精制油主要是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通常分为亚麻油酸的Omega-3和亚油酸的Omega-6)的植物油,Omega-6脂肪酸含量都非常高,且Omega-3含量很低。这就导致,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Omega-6摄入量超量,仅在美国,过去50年里,人体体脂肪储存中的Omega-6脂肪酸含量,就增加了%以上(3倍)

而Omega-6脂肪酸有促炎作用(亚油酸~y亚麻酸~二十碳三烯酸~促炎Ⅰ前列腺素),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Omega-6摄入过量,和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肝病、抑郁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和癌症等都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亚麻酸~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抗炎Ⅲ前列腺素),Omega-3脂肪酸有很多好处,包括:对抗抑郁和焦虑、改善眼睛健康(omega-3可降低黄斑变性的风险)、抗击炎症(ω-3脂肪酸可以减少与炎症相关的分子和物质的产生,如炎性类二十烷酸和细胞因子)、对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在生命的第一年内摄入足够的ω-3脂肪酸可以降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包括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改善精神障碍和改善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等等。

所以,很多慢性疾病的康复过程中一定要控制Omega-6脂肪酸的摄入,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牡蛎、沙丁鱼、凤尾鱼、鲱鱼、三文鱼、虾、亚麻籽、蛋黄、奇亚籽和核桃等)。

三、要了解自己的肠胃状况

整个消化系统胃是最重要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胃酸消化食物的原理是把食物腐蚀掉,其实不是的,而是胃酸作为催化剂促进食物水解有利于小肠吸收(注意酸性和腐蚀性是两条座标轴,有的酸酸性不强但是腐蚀性较强如HF,盐酸属于酸性较强但是腐蚀性较弱的,有一个试验就是把一个小鼠放在胃酸溶液中三天后变成了肉汤而不是其他强酸一样的腐蚀掉)。

现在的人认为,胃部反酸,胀气喝点热水酒好,还有很多人常年打嗝多放屁更多,压根就不当回事,很多人把这个症状当成消化不良来处理,即使是胃疼,很多人以为是着凉,喝点热水吃点抑制胃酸的药物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中国人万能的热开水救不了你的胃。

很多喜欢喝可乐,喝了以后会打嗝,为啥打嗝呀?就是因为胃部气体多,需要往外排,我们平时胀气反酸就是胃部气体太多,其中胃酸浓度不够是一方面原因(所以千万不要长期一点盐都不吃来减肥是伪科学是很要命的),还有就是我们食物结构碳水化合物(国人所谓的主食)比例太大又加上吃过饭后不运动,肠胃蠕动慢,同时细菌靠分解肠道中的食物为生,当我们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时候,会繁殖很多的肠道菌(产气菌),这些肠道菌会让碳水发酵,这个过程会产生很多气体。如果,肠道中繁殖了太多的喜欢碳水的产气菌,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小肠细菌过度繁殖(SIBO)。

大量气体产生,形成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一直到胃部,最后可能打开括约肌闸门,气体喷出同时会带动胃酸向食管流动,形成胃酸反流,时间长了更加容易导致:“肠道应激综合症(IBS)”。所以长期放屁打嗝是一种肠胃疾病的前期信号,经常性的胃酸反流会导致食道癌。

在这里还要说一下过量肉类对肠胃系统的损害,肉类损害肠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食物纤维,并且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如果总是吃肉,不仅需要更多的胃酸参与,而且肠道会变得越来越粗,这是因为缺乏食物纤维,大便的量少而造成的。而要排泄这些少量的大便,肠道必须要做许多无谓的蠕动才能顺利完成排便的过程。也就是说多余的运动使构成肠壁的肌肉得到了锻炼因而增厚,所以肠道变得又短又硬。

肠壁增厚使内腔变小,内部压力增加,在加上对动物蛋白和脂肪的大量摄取导致肠道周围的脂肪层加厚从而对肠壁形成压力。这样一来,如果压力继续增大,那么黏膜会顶出内壁向外翻长,形成一个膨胀的袋状物叫做“窒室”。导致粪便在通过的时候受阻,甚至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最终经过积累,该类粪便便形成滞留便,并且紧紧地附着在肠壁内,很容易进入窒室中久而久之就更难排出。(这就是社会上一些保健品机构宣传的宿便)这些附着在膨胀的袋状物和肠壁内的停滞便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毒素,从而使该部分的细胞变异而形成肿瘤最后演变成癌细胞。肠道恶化不仅容易导致大肠癌、大肠肿瘤、肠炎和各种肠道疾病,更多情况下还容易引起子宫肌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肥胖症、乳腺癌、前列腺癌、糖尿病等疾病,我们称它们为“生活习惯病”也叫“富贵病”。我们现在学习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后,想想咱们是农耕民族,以渔猎采集为主要发源的,我们的肠胃功能比起欧美差远了,人家的消化器官发达,各种消化酶丰富且多样,所以他们高热量高脂肪以后大胖子很多,中国人大部分胖到一定程度也就不再继续了,大部分就成了糖尿病了,慢慢的还很消瘦,所以要了解自己民族的特性。

四、错误的治疗手段会导致严重肠胃疾病

现在你只要胃痛胃酸等医生就给你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果过度抑制胃酸的话,就会导致胃黏膜萎缩,而胃黏膜萎缩最终会发展成为癌症。在人类的身体当中,只有在强酸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正常生理机能的两个部位一个是胃,另一个就是女性的阴道。这两个部位都处在PH值为1.5~3之间的强酸环境下。之所以有这么强的酸,就是为了杀死入侵的霉菌。

在洗澡的时候或者过性生活的时候,霉菌很容易进入女性的阴道。所以为了杀死入侵的霉菌,在阴道里就要分泌具有乳酸菌性质的强酸物质。

而在胃里面也同样如此,大量的霉菌伴随着食物一同进入胃部。每次饭后大约有~亿的霉菌进入胃部。数量如此庞大的霉菌在胃液强酸的作用下,大部分都被杀死了。

所以,就是为了保护人体这两个容易受到霉菌侵袭的部位才产生了大量的酸性物质。如果通过药物来抑制人体当中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这种酸性物质的话,那么结果我们就可想而知了。大量的霉菌畅通无阻地进入到胃部之后,毒性强的霉菌就开始发挥作用,从而引起痢疾和各种肠胃疾病。

胃药对身体的伤害还远不止这些,如果胃酸被过度抑制,那么胃蛋白酶和盐酸就会分泌不足,从而难以激活消化酶,最终导致消化不良。如果胃酸分泌不足还会影响人体对铁、镁、钙等金属元素的吸收。做过胃溃疡和胃癌手术的患者多半会患有贫血,这就是因为胃被切除之后胃酸分泌严重不足所导致的。

而且胃酸被过度抑制会打乱肠道中的细菌平衡,降低人体免疫力。在人体的肠道中遍布着三百多种、上千亿的细菌。在这里,具有促进合成和消化功能的细菌被称作有益菌,也含有像威尔什菌那样的细菌被称作有害菌。但是数量最多的是一些中间派,既不是有益菌也不是有害菌的中性菌。这些细菌保持着肠道内的细菌平衡,如果哪一方细菌增多它们就向哪一方靠拢。所以,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是否平衡决定着肠道内部环境的好坏。

如果胃酸分泌不足,就难以激活消化酶,那么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就会直接进入到肠道当中。这样一来,本来应该在肠内被消化的食物变成了难消化的食物,在肠道内积存起来。人体肠道内的温度接近37℃,相当于处在夏天炎热的环境当中。所以残存的食物就会腐烂、变质、异常发酵、产生有毒气体。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有害菌大量增生和繁殖,最终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这些都是因为在胃中没有被完全杀死的霉菌进入到肠道当中的结果。所以,越吃胃药越伤身体。烧心是因为胃酸倒流进入食道造成的。因为本来食道属于碱性环境,是比较怕酸的部位。因此平常有人如果胃酸倒流的话会无意识的吞咽碱性的口水,来中和倒流的胃酸。如果是因为吃得过多消化不良所导致的胃酸倒流,不能被完全中和,就会灼伤食道形成溃疡。而如果胃酸继续增加的话,就如同往伤口上倒酒精一样,会产生疼痛以及烧心的感觉。服用胃药之后会感觉很舒服,那是因为抑制了胃酸的结果。

所以,为了防止烧心,就要尽量避免胃酸流入食道。要尽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量肉类和主食、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等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晚饭最好在睡觉前4~5个小时吃,睡觉的时候最好保证空腹状态。

胃黏膜上有突起的小绒毛,胃酸就是由那里分泌出来的,如果长期服用胃药的话,会降低绒毛机能,使绒毛变短。导致黏膜萎缩、黏膜变薄,从而引起各种炎症形成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容易孳生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这样就加剧了黏膜的恶化,最终演变成胃癌。

在中国90%的胃炎和胃癌患者都被认为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能够潜藏在胃液和黏膜细胞中,正常分泌胃酸的人也容易感染。而且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口腔感染的,所以年龄越大越容易感染。50岁以上的中国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达60%~70%。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是为了避免它的增加,应尽量避免过多地服用抑制胃酸的胃药。现在的西药是有毒性的,但是现在的中国来百姓很喜欢吃药,都知道药多多少少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很多人都误认为西药有毒那就吃中药,中药没有副作用不会伤身体。这是错误的,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好多人常年酗酒、吸烟、喝咖啡、喝红茶、吃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还在日常饮食当中使用化学调料,久而久之就会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并且对刺激物反应迟钝。

肠胃健康不仅仅是肠胃本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人健康与否的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得到身体不健康的人,多少会在肠胃上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说乳腺癌的患者,肠道中遍布着窒室和存积着大量的滞留便。大家可能觉得乳腺癌和肠胃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这里它们却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最近推行类别医学,就只能在发病部位寻找发病原因了。因此如果有患者说烧心,那医生就会让患者吃抑制胃酸的药物,并且告诉患者用药物抑制胃酸就可以了。

的确,抑制胃酸可以有效缓解烧心等症状,我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些药物同时也会给身体其他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我认为这还是那些觉得自己胃酸过多的人自己首先没有搞清楚。胃酸过多,其实并没有这回事,胃酸是维持身体正常机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盲目地服用药物的话,真的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人类的身体是建立在规律和平衡基础上的。这些规律和平衡都是由单细胞生物经过数亿年的进化才形成的。而人类的身体结构是通过60万亿个细胞通力合作一点一点完成的。所以要想真正的探讨人体的健康问题,还要从研究细胞开始,这也是了解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从人体细胞的构成来看,细胞是处于不断的更新换代和新陈代谢运动中的。虽然不同部位的细胞会有些差异,有些部位细胞的更新换代可能需要几天,而有的却需要几年。新细胞的成长来源于我们日常摄取的食物和水分,也可以说摄取的食物和水分的质量决定着人体健康与否。

而承担着把食物和水变成人体细胞任务的器官就是肠胃。如果食物和水的质量不好,那么首先会伤害到我们的肠胃。而被吸收的这些有害成分,被血管等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中。但是,细胞会继续用这些含有有害成分的原料来合成新的细胞。所以食物的质量就会在全身各处反映出问题。什么东西对身体好还是不好不是根据我们的常识去判断,而是通过临床实验最终得到的正确认识。在人体当中发生的任何反应,和发生在实验室烧杯和试管里的反应是不同的,真实的情况只有我们的身体最清楚。

在这里科普一下,很多长辈告诉你,胃部不舒服(肠胃疾病大多都是由胃酸分泌过少引起的而不是过多,营养学的办法是服用含有盐酸甜菜碱的消化增补剂和15毫克的柠檬酸锌),就是要喝稀饭养胃,我现在告诉大家,喝粥不养胃,为啥呢?

粥不但不养胃,反而伤胃,导致反酸烧心。要知道,只要食物进入胃里,胃酸就开始分泌;由于粥是流体,水分比较多,胃酸就会漂浮在流体上面,而且粥进入肠道分解,会有产生大量气体,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反酸了。而且,粥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胃肠道以为要消化大量食物,短期内会使胃酸分泌过多。其实粥大部分是水,可能早就消化了,不在胃里,此刻大量的胃酸就会对胃粘膜造成损伤。修复身体损伤是需要蛋白质的,如果你吃肉费劲,可以用高压锅把肉处理的烂一点、软一点,也可以通过鱼虾摄取蛋白质。

怎么才能解决反酸问题?

苏打水能暂时缓解反酸、烧心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解决,需要从两点着手:

1、改善胃酸过少

增加胃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补充盐酸甜菜碱(国外的常用胃酸补剂)、还可以喝苹果醋、柠檬汁和醋;使用喜马拉雅粉盐补充氯化物(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HCL)。

注意,这些要添加在平时的饮食中,不要在反酸烧心时食用。

2、不要睡前喝粥、牛奶

有些人乳糖不耐受、喝了牛奶会反酸、胀气,所以睡前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疙瘩汤、稀饭、粥这些流食。

3、减肥

肥胖的人腹压比较高,容易反酸。

4、吃饱饭后不要着急弯腰干活,休息一会,然后漫步走走促进消化。

记住,只有科学才是最好的医学,要立足科学,实事求是去求证事情真伪。

五、肠胃系统的疾病关联作用

科学家在胃肠道和许多其他内脏器官中发现了与舌和上颚味蕾相同的味觉感受器,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些新找到的感受器可以感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且调控着整个消化过程。它们会控制我们吃什么、吃多少,还可以指挥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和寄生虫。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生理营养学家RichardYoung这样描述道:“消化道并不是单纯的管道系统,实际上包含了许多有意思的反应过程。”了解消化道将有助于找到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及过敏性肠炎等疾病的新方法。

1.味觉感受器,从胃到皮肤

酸、甜、苦、咸、鲜(比如鸡汁、蘑菇、熏肉和谷氨酸钠的味道)是为人熟知的五味,它们帮助我们辨别食物是否值得一试。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味道代表了食物所含的营养分子:土豆的甜味意味着碳水化合物、鸡肉的鲜味意味着蛋白质、咸肉汁意味着电解质;有的味道则蕴含着危险信号:孢子甘蓝的苦味意味着潜在毒素、酸味意味着可能出现腐败变质,比如在冰箱里放了太久的剩饭。

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在食物被吞咽的一刻,味觉感受器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直到本世纪初,利物浦大学的生理学家SorayaShirazi-Beechey团队获得了重大发现:消化道上存在葡萄糖感受器。他们的研究主要观察肠道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消化道上必然存在葡萄糖感受器,该感受器与口腔中的甜味受体本质上是一样的。

在Shirazi-Beechey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之后,又有许多研究发现了存在于消化道及身体其他部位中的糖、脂肪、氨基酸和苦味化学物感受器。“我们在胃、肠道、胰腺、肺、中枢系统、睾丸和皮肤中都发现了这些味觉感受器。”RobertMargolskee说。Robert是费城Monell化学感觉中心的主任,早年领导了许多科研项目。

当然,即使这些感受器可能与口腔中的味蕾一样,它们的传导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当肠道中的甜味感受器被葡萄糖分子触发后,大脑并不会产生甜的感觉。因此,不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许多科学家都会尽量避免在口腔之外的器官中使用“味觉感受器”,他们喜欢使用一个更笼统的词:营养感受器。

2.糖尿病的新头绪

淀粉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其要立马决定需转运多少分解产物(葡萄糖)进入血液。转运的葡萄糖太少,会影响机体功能;转运得太多,则会导致血糖过高,损害肾脏和神经等。为了维持适度的平衡,营养感受器会让消化道激活特定数量的葡萄糖转运分子并调控激素分泌。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II型糖尿病患者的这套调控系统存在功能障碍,这种失调在过度肥胖的成年人比较常见。在摄入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后,消化道中的甜味感受器能够感受到糖的存在。此时小鼠体内名为SGLT-1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水平会迅速升高,以此来控制葡萄糖水平,而人体内可能也存在同样的机制。葡萄糖从消化道转移到血液后,甜味感受器的激活水平会下降,从而使该反应也会减少。Young说:“这是防止摄入过量营养分子的安全机制。”

Young的研究显示,II型糖尿病患者的这套安全机制受到了损坏。甜味感受器持续处于高激活水平,令消化道不断向血液运送葡萄糖。

目前还不清楚所有调控糖转运的感受器。不过,Shirazi-Beechey的研究已表明,甜味感受器是其中之一,也有研究表明SGLT-1在转运葡萄糖的同时它也有感知葡萄糖的能力,SGLT-1的这种功能对整个反应而言或许更为重要。Young正在做一个临床实验,主要研究阻断甜味感受器能否影响SGLT-1的增高,从而抑制血糖浓度上升。如果结果显示抑制了血糖上升,那么这个发现就可以给II型糖尿病带来新的治疗思路。

3.对热量的感受

消化道中的营养感受器不仅仅可以调节消化过程。它们在决定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也起着关键作用。对人类及任何其他动物来说,进食需要保证机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避免长胖。

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经典实验,得到营养液补剂的猕猴在下一餐中会减少食物的摄入,而减少部分所含的热量恰好与补剂的热量相当。由于每支补剂(不论所含热量如何)都是被融入到了等量水中,通过胃管注入体内的,因此猕猴不会通过吞咽感受到补剂的味道。这就说明消化道一定可以直接感受热量含量。HarveyGrill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糖尿病、肥胖与代谢疾病学会的肥胖部主任,他说:“不论是脂肪热量、氨基酸热量还是碳水化合物热量,这个系统都感知得到,该系统的本质是一个热量侦测装置,它不会对热量来源的性质加以区分。”

当葡萄糖与肠道细胞上的甜味感受器结合时,感受器会通过像GLP-1这类的中介物G蛋白(Gustducin)触发激素释放,从而正向调节如SGLT-1这种的葡萄糖转运分子,使葡萄糖进入血液。GLP-1还会作用于神经细胞,引起饱腹感,进而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

饱腹感不止能够控制我们的进食行为。对于人类这种食谱广泛的杂食性动物来说,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吃更大份的带配料传统火鸡好呢,还是腾点肚子给四季豆好呢?再来一个派如何?这些选择题的背后都潜藏着一个第二驱动力,科学家叫它:食欲。它会驱使我们吃下超出身体所需的食物。在食欲的驱使之下,营养感受器可以通过判断分析来决定吃什么。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会倾向于选择热量更高的食物。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考虑再来一份土豆或者火鸡,而不是再来一份西芹杆。

为了证明人们喜欢一种食物的原因除了好吃还有热量高,布鲁克林大学AnthonySclafani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另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中,他们为小鼠提供了两瓶裝满零热量的调味水。当老鼠饮用樱桃味的水时,他们会通过胃管将糖溶液注入老鼠体内;当老鼠饮用葡萄味的水时,他们通过胃管向老鼠体内注入净水。结果显示,尽管老鼠没有通过口腔尝过甜味的糖溶液,它们消化道也知道哪瓶溶液更好,并且很快学会了选择饮用樱桃味的水。

这种热量至上的选择足以盖过口腔味觉偏好。在另一实验中,Sclafani为小鼠提供加了甜味剂的溶液和不甜溶液。但在小鼠饮用不甜溶液的同时,研究员会通过胃管向小鼠体内注入糖。小鼠最开始倾向于饮用含甜味剂的溶液,然而最后小鼠选择了喝不甜的水,并且饮用量是甜味剂水的四倍。“这说明口味会影响饮食,但是当超过24小时,消化道的感受器被激活后,其产生的影响将更为持久。”JohnGlendinning表示,他是纽约巴纳德学院的感觉生理学家,与Sclafani合作进行研究。他说,这种对摄入高热量食物的渴求会超越饱腹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数目庞大的肥胖人群和高热量饮食。

所以,针对与肥胖临床采取胃切除或分流胃大部、小肠上半段和十二指肠。胃分流术切除了十二指肠,而十二指肠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感受细胞。Sclafani认为,十二指肠的切除阻滞了食欲相关的通路,从而让人不再想进食。另一方面,Gribble认为,胃引流术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强了饱腹感。因为,目前最新的手术形式是袖状胃切除术,即只缩小胃容积,而不切除或分流十二指肠。”她认为,经过袖状胃切除术,食物可以快速通过胃部到达肠道,而肠道靠后的部分有更多可以分泌饱腹感激素的细胞。当食物到达此处时,饱腹感激素水平将会升高,因此袖状胃切除术后,食物提前进入这部分肠道,可以让饱腹感来得更快。

4.消化道也是监察官

有时,消化道需要处理消化食物以外的问题。许多毒素、细菌和其他病原体都会与苦味感受器结合,当在胃中出现这一反应时,胃就会阻挡这些物质,减缓它们进入肠道的速度。当这些物质被运送到肠道中后,苦味感受器又可以刺激粘液分泌,引起腹泻,从而使有毒物质快速排出体外。这两个反应都是为了减少有害物质在小肠内贮留的时间,防止其被身体吸收。

近期研究显示,消化道中的感受器还可以提醒免疫系统攻击寄生虫。通常,免疫系统存在两种免疫反应的平衡:第一种免疫反应叫做I型炎症应答,是对病毒和细菌做出的免疫反应;第二种反应叫做II型反应,是对寄生虫等大型病原体做出的免疫反应。小鼠肠道味觉感受器激活后,肠道细胞便能作出相应反应,但是研究人员将细胞的这种功能抑后,这些小鼠的II型免疫反应便出现了障碍,而I型免疫反应则出现亢进。HongWang是Monell化学感觉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也是该实验的负责人,他说,现代发达国家的寄生虫相对较少,因此消化道中的这些感受器的激活程度也较低,这也就解释了现在某些肠炎疾病盛行的原因。

六、肠道菌群的力量

很多疾病都和肠道出问题相关,比如说糖尿病、癌症和肥胖等。肠道出问题很多都和肠道菌群有关。

比如说肥胖,肥胖会导致很多疾病。肥胖的诱因是什么?除了遗传、肝脏代谢、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等出问题以外,还和肠道菌群(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组)密切相关。地球其实是一个微生物的世界,在地球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存在微生物,在我们的皮肤、口腔、生殖道、肠道这些开放的系统中都是有微生物生存的。甚至在以前认为没有微生物的地方,例如眼睛的晶状体中,现在发现也是有微生物存在的。

那么与我们共生的微生物有多少呢?我们拿肠道举例,肠道中有1到2公斤的微生物,人体95%的共生微生物都是存在于肠道中的,它的细胞数量是人的哺乳动物细胞数量的10倍。也就是说,人只有10%是哺乳动物,另外90%其实是微生物组成的,所以人是一个超级生物体。

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如此巨大,那么它们的功能如何呢?我们知道人编码的基因大概是3万多个,而与我们共生的这些微生物编码的基因数量是我们自身编码基因数量的倍到倍,因此它们有非常丰富的代谢潜能,来调控人的营养、免疫、代谢等。

从微生物的角度看起来,我们就是它们的发酵罐。我们吃进去的营养,其中不能消化和没来得及消化的部分,都会进到我们的肠道中,作为肠道里面微生物的营养,帮助它们生长。另外还有我们脱落的一些上皮细胞等等,都可以作为它们的营养物质。我们在肠道里培养好的这些细菌,通过排便排了出来。所以,人其实是一个能说会走的微生物的流动培养器。

那么这些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做了什么呢?它们会产生非常多的代谢物。比如说,在利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进行发酵的时候,它们会产生像短链脂肪酸这样的物质。这样的物质对人来说,有着抗炎、增加饱腹感等有益的作用。

另外,微生物还会产生一些人自身不能合成的体内需求,比如说维生素D、维生素K等很重要的物质。同时,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是有害的。比如在发酵蛋白这类物质进行发酵的时候,微生物的产物是一类有毒、有害的,例如含有苯环、含有芳香族的化合物。

粪便的臭味,其实就来自于里面的吲哚,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可能会引起遗传毒性,也就是会导致我们的基因突变;可能会造成细胞毒性,就有可能导致肠癌等等。另外还有神经毒素,也就是说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比如说有可能跟自闭症、抑郁症的关系非常密切。

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一个俄国人,他叫梅契尼可夫,他曾经有一个假说,就是肠道菌群的某些成员产生的特定物质——有毒有害的物质,它们进入我们的身体中之后是引起人衰老的一个根源。在中医里面也有说法,叫“粪毒入血,百病蜂起”,指的也是肠道菌群的有害代谢物对人不好的影响。美国科学家JefferyGordon从4年就开始发表菌群跟肥胖关系的文章。他发现胖人和瘦人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结构是不一样的,并且他把胖人与瘦人的菌群,通过粪便移植的办法,移植给无菌的动物。

所谓无菌的动物,是养在一个特殊的隔离器里面,整个环境都是无菌的,它浑身上下都是无菌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人的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移植胖人菌群的小鼠,脂肪积累就会增加;而移植瘦人菌群的小鼠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欧洲的科学家PatriceCani等人发现肠道菌群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它的细胞壁成分叫做脂多糖,能够引起免疫反应,也叫内毒素。它进入循环系统之后会引起慢性炎症,而慢性的低水平的全身性炎症,最终会导致脂肪的积累。

肠道菌群除了对肥胖有影响外还对人体糖代谢有影响,吲哚和硫化氢有抑制GLP-1分泌的功能,短链脂肪酸增加,硫化氢、吲哚下降,最终会让GLP-1总的分泌量增加,从而改善宿主的糖代谢。肠道功能好会让人体肠道根据人体需要针对性吸收营养成分,从而整体康复人体。

七、肠道好坏的几个因素

酶和肠道有益菌群,酶用科学的解释方法来说,就是在生物体细胞内合成的具有蛋白质性质的一切触媒的总称。不仅消化吸收、细胞的更新换代以及新陈代谢需要酶,而且分解进入体内的毒素等也需要酶的活动才能够完成。所以,酶的数量和活性程度对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肠道有益菌群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人体内所含有的酶有五千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在人体内合成的。酶分为在体内合成的酶和从外界食物当中摄取来的酶两种。在体内合成的酶中肠道细菌合成的酶一共有三千多种。

肠胃状况好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活性酶含量高的和肠道有益菌群活跃。所以他们有良好的肠胃环境,有了好的肠胃环境才能使肠道内的细菌更好的合成高活性酶。肠胃状况不好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日常饮食习惯中,无谓的消耗了大量的酶和不健康的肠道有益菌群。吸烟、酗酒、大鱼大肉、食品添加剂、滥用医药用品等等,都会无谓的消耗大量的酶。除此之外,为了分解由不良饮食引起的肠内毒素以及由紫外线、X光、电磁波辐射之后而产生的大量毒性游离基(活性氧就是游离基的一种)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酶。如果经常酗酒、吸烟、滥用药物的话就会对酶产生一定的耐性。比如说酒精被肠胃吸收后送到肝脏,在肝脏通过酶的作用再将酒精分解,这样一部分酶就被消耗了。当然酒精的分解速度会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有所差异,分解速度快的人在肝脏含有分解酒精酶的数量就多,所以这些人一般都“能喝”。同样,不能喝酒的人在肝脏含有分解酒精酶的数量就少。如果让不能喝酒的人经常喝酒,那么这个人慢慢也会变得能喝了。这是因为在肝脏分解酒精的酶需要频繁的使用,身体就会趋向于为肝脏提供更多的酶这一趋势。

酶是根据身体需要才产生量的变化的。在身体当中已经储备了可以合成各种酶的最原始的形态酶,它就是这种神奇的酶。所以在摄取了含酶高的食物之后原始形态的酶就被储存在体内,然后再根据身体需要相应地合成所需要的酶,最后把它送到需要它的地方。比如说抗癌药物,癌药具有很强的毒性,是因为抗癌药在进入人体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游离氧化剂。抗癌药就是利用这些游离氧化剂将体内各处的癌细胞杀死的,但是这些游离氧化剂不仅能够杀死癌细胞还能杀死大量正常的细胞,众所周知使用抗癌药之后,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掉头发等症状,就是因为在解毒的过程中酶被大量消耗而导致身体其他部分酶的数量不足所造成的,而且被消耗的酶数量大得惊人。消化酶不足引起食欲不振,代谢酶不足会引起细胞代谢缓慢,进而使肠胃黏膜变得粗糙引起呕吐,还会出现皮肤粗糙、指甲干裂、毛发脱落等等现象。而酶需要大量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通过肝脏来合成,所以要补充优质蛋白、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果寡糖等。

总结一下;无论是吃什么一定要合乎自然规律,讲究适度,就像没有被加工过的谷类当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元素,比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食物纤维、维他命B1和维他命E,还有铁、磷等维持人体平衡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当然还有合成胰朊酶之前的原始形态酶。你给他精加工以后营养全部丢了,吃进去淀粉产生没必要的热量和脂肪,没有营养,看上去一堆肉其实是营养不良。我最反感现在的饲养方式给植物性动物喂养肉食性饲料(疯牛病就是给牛吃牛内脏和骨粉等深加工肉食)我有个朋友做过生鲜羊肉,去河南等地收购羊进行育肥把一些动物内脏下脚料粉碎成饲料然后给羊吃,短时间内提升体重,不到一年就可以宰杀,在围栏里面挤得满满当当动弹不得,进行催肥,很显然这样的食物对人体能有好吗?鸡鸭鱼都是这个方式在操作!

强制科普:不管是阑尾还是扁桃体,没有哪一个身体部位是真正无足轻重的

医学对人类的身体并不总是充满尊重。想想早期的外科医生是如何漠视人类身体的完整性,残忍实施手术的:他们在颅骨上打洞,用水蛭或者手术刀大胆放血。直到19世纪末,这依然是医学界的主流操作。即便到现在,还流行着完全摘除身体某些器官的手术,包括阑尾、胆囊、扁桃体和子宫(一般会在育龄后)等。医生会对患者保证,没有这些部位,他们一样活得好好的。曾经有很多看似牢固的理由支持这些“摘除术”,但是失去这些器官后真的完全没有不良后果,或是只有一点影响?为这个理论辩护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以阑尾为例。很多人在学校里学到的是,阑尾像小手指一样突兀地生长在结肠末端,是没什么用的演化残迹,就像某些蛇身上的微小腿骨一样。不过,美国中西大学解剖学实验室主任、演化生物学家希瑟·史密斯(HeatherSmith)说,这个观点已经被推翻了。年,史密斯主导的一项研究评估了种哺乳动物,发现多个互不相关的物种都有阑尾。她说,“这暗示,生物有充分的理由保留阑尾。”

这个理由似乎与胃肠和免疫有关。史密斯注意到,阑尾要么包含淋巴组织,要么和淋巴组织密切相关,而淋巴组织有支持免疫系统的作用。杜克大学相关研究发现,人类的阑尾中还生存着一层有益肠道的细菌。在7年发表的那篇论文中,他们提出阑尾是保存这些细菌的“安全屋”,当肠道的微生物组因疾病遭到重创时,躲藏在阑尾中的有益菌就是肠道微生物的生力军。年,一项研究为这个观点提供了充足的证据:相比正常人,没有阑尾的人在感染艰难梭菌后复发的几率要高4倍。艰难梭菌是肠道菌中的危险细菌,当有益菌缺失时,艰难梭菌就会繁盛。

阑尾对于身体影响不仅如此,有时也有一些反面案例。年10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存在于帕金森病患者脑部的异常蛋白质)可以在阑尾中累积。有趣的是,这项研究发现,年轻时就切除阑尾似乎对帕金森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扁桃体和腺样体的价值也在近期的研究中逐渐得到认可。年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万名丹麦儿童,评估了切除或保留这两种器官的长期影响。这些儿童中,9岁前至少切除其中一种的儿童占5%。10~30年的随访调查却显示,相比其他儿童,切除了这两种器官的人,出现上呼吸道疾病的几率要高2~3倍,过敏和哮喘的发病率也更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孩子本来就是为了减少部分常见感染(耳部感染、鼻窦炎、喉炎、喉咙痛)才切除扁桃体的,现在却更容易被感染了。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墨尔本人口与全球健康学院的资深研究员肖恩·拜厄斯(SeanByars)说,我们知道,扁桃体和腺样体“是抗击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这些器官在儿童时存在感最强,到成年时基本消失。因此,有人认为这些器官并不重要,但拜厄斯指出:“它们在儿童时体积最大,可能是有原因的。”或许它们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塑造免疫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拜厄斯说,尽管他的研究规模很大,还是需要其他研究者跟进。毕竟,对于任何关于儿童的治疗方案,都需要多方确认。他说,“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切除是最常见的儿童手术,我们的研究则显示,保守做法更明智”。

目前,美国的扁桃体切除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在中国依然很流行,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的鼎盛时期之后。外科医生也更少建议切除子宫。这或许说明,在生育之后,子宫并不是完全没用的。而在应对子宫肌瘤等常见问题时,还有很多不那么激进的方法。

摘自:《环球科学》撰文:克劳迪娅·沃利斯(ClaudiaWallis)

自然医学作者号

希望自然疗法能够解决你的痛苦!









































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可治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nmcl.net/wznr/52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