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意义
消化道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其发病率位于各类恶性肿瘤前列。消化道癌症通常在癌前疾病基础上历经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经异型增生逐步演变成早癌,早癌阶段如未能及时发现并针对性治疗,必将进展为中晚期癌。中晚期癌治疗创伤重、难度大、费用贵、预后差,5年生存率大幅下降。因此,通过对高风险人群筛查,及时发现早癌及癌前病变并进行医学干预,阻断癌症演变进程,成为防控消化道癌症的关键举措。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国家纳入《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早癌最大临床特点是本身无任何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忽视,是高风险人群极大健康隐患。发现早癌除医务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责任意识外,更有赖于人群个体的自我重视主动筛查。现根据最新专家共识辑录相关内容以兹警示。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
?年龄40岁以上,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食管癌高发区人群;
?有食管癌家族史;
?有食管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史(如巴雷特食管、食管上皮异型增生);
?本人有其他癌症史;
?长期吸烟饮酒史;
?有不良饮食习惯如进食快、热烫饮食、高盐饮食、常食腌制食品。
筛查方法:胃镜检查,必要时活检。
胃癌高风险人群
?年龄40岁以上,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
?胃癌家族史;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高盐饮食、常食腌制食品、吸烟、嗜酒。
筛查方法: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检查、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必要时活检。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
大肠癌高风险人群
?40岁以上,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大肠癌家族史
?大肠息肉史
?本人有其他癌症史
?慢性便秘
?慢性腹泻
?黏液血便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慢性胆道疾病或胆囊切除史
?炎症性肠病史(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不明原因贫血或体重下降
?盆腔放疗史
?遭遇不良生活事件或重大精神创伤史
?肥胖超重者
筛查方法:大肠镜检查
筛查形式
人群筛查(项目筛查):医学会倡导,政府推动、财政资助、社会参与、医院承担、项目管理、流程运作、区域内所有目标人群均接受筛查。(目前本地尚无此类政府项目)
机会性筛查(伺机筛查):——现实选择
?通过宣传增强民众防癌意识,自我或由医生评估患癌风险,在无症状情况下自主寻求筛查
?利用就诊、住院机会进行消化道肿瘤排查
?利用单位年度健康体检选择胃肠镜项目筛查
筛查技术方法
?调查问卷或对照风险因素自我评估
?幽门螺杆菌检测
?实验室检查(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
?胃镜检查、肠镜检查(包括色素内镜、电子染色、放大内镜)
?病理活检
在上述方法中,胃肠镜具有直观、可靠、准确、可取活检确诊的优势,是消化道早癌筛查关键环节。对胃镜恐惧或咽部过于敏感者可选择舒适胃镜(无痛苦胃镜)。
早癌或癌前病变的处理:
采取针对性医学干预措施阻断癌变,如已经癌变经严谨评估后可行内镜下微创手术(黏膜切除、黏膜剥离),可达到根治。
医院胃肠镜室目前对消化道早癌筛查治疗手段:
?幽门螺杆菌呼气检测
?电子胃镜/无痛胃镜
?电子大肠镜
?病理活检
?胃肠息肉摘除(95%大肠癌由肠息肉转化而来)
复查频率:
目标人群(高风险人群)初次胃肠镜检查未发现癌前相关疾病或癌前病变者5-10后复查,有癌前相关疾病者纳入随访,1-3年复查,发现癌前病变(异型增生)者,低级别可6个月—1年复查,高级别应及时微创手术。家族史不详者建议做一次胃肠镜筛查。
何为消化道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指巴雷特食管、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慢性溃疡、胃肠道息肉、手术后残胃、锯齿状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癌前病变(癌前状态):指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属肿瘤性质,需活检病理确诊,程度分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可能逆转也可能进展为高级别,高级别通常进展为早癌。
积极防控大肠癌结直肠癌近几年发病率快速上升,预测未来可能会超越肺癌成为新的“癌王”。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年恶性肿瘤发病排名中,结直肠癌位于第3位,每年新发病例42.92万,死亡病例28.14万,就是说每1分钟就有一人新患肠癌,每2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肠癌。要命的是,结直肠癌在早期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而在早期症状轻微极易被忽视,贻误最佳治疗时机。85%的患者发现已经中晚期,后续治疗费用昂贵,且平均5年生存率大幅下降。据大数据统计,近年肠癌有现年轻化趋势,有腺瘤(息肉)患者最年轻仅16岁,有确诊肠癌仅23岁者。所以肠癌早筛早治尤为重要,不仅能救命,还能省一大笔钱!目前,肠癌早筛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是是肠镜检查。
对于以下高风险人群,应尽早做肠癌筛查,千万拖不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