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执行猴rdquo为什么

你知道吗:8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

消化系统、皮肤、内脏、性器官是重灾区。身体的不适和病症只是我们内心的呼喊和求救,它只是火警钟。只可惜大部分的人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讯号。

许多心理因素如人格、认知特点都与心身疾病有关,但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早在年前,中外医学家就注意到了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内经》中曾明确指出:“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惊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过度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引起多种疾病。国外医学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情绪紧张导致神经功能失调、身体虚弱,而乐观、愉快的情绪又使人恢复健康的论述。今天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名的“执行猴”实验。

布瑞迪(JosephV.Brady)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中心的行为生物学教授,他于年报告的“执行猴”实验开创了应激与胃溃疡关系研究的先河。

一、研究目的

回避行为与胃溃疡的关系。

二、被试

8只恒河猴。

三、方法

1.预备实验:回避行为学习

8只恒河猴两两配对成4对,采用共轭控制,进行电击的回避条件反射训练,每天训练2~4个小时。把每对猴子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个特制约束椅上(如图1所示),脚上安装电极,实验者对它们进行5秒1次、强度为5mA、持续时间为0.5秒的电击(是同一电流环路),即电击与电击的间隔时间为5秒。在它们俩的椅子旁都有一个方盒子,盒子中有一个杠杆,如果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按压杠杆,就可以使它们俩遭受的电击都延迟到20秒后才出现,即压杠杆与电击的间隔时间为20秒。猴子们学习了6小时后,实验者就发现每一对猴子中都有一只更早形成了按压杠杆的回避条件反射,于是这只猴子就被选入实验组,而另一只就进入轭合控制组。

2.程序

1只实验组猴子与1只控制组猴子配对,共有4对,继续采用共轭控制。控制组猴子的杠杆是无效的,即按压杠杆对电击没有任何影响。实验者对它们进行20秒1次、强度为5mA、持续时间为0.5秒的电击(依然是同一电流环路),即电击与电击的间隔时间为20秒。如果实验组猴子按压杠杆,则可以使它们俩遭受的电击都延迟到20秒后才出现,即压杠杆与电击的间隔时间为20秒。这样的回避行为程序持续6小时,然后无电击程序持续6小时,一天24小时中如此周而复始,进行6~7周。当处于回避行为程序时,会亮一盏两只猴子都能清晰可见的红灯,而当进入无电击程序时,灯会熄灭。实验开始后不久,4只实验组猴子就都能把回避电击的按压杠杆行为保持在稳定的频率上,在回避行为程序时间段中可达15~20次/分钟。

在整个实验期间,采集每只猴子的24小时或48小时尿样,以测定尿中的17-羟皮质类固醇。

四、结果

1.四只实验组猴子分别于正式实验开始后第9、23、25、48天后死亡,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都显示它们有严重的胃溃疡;而4只控制组猴子却依然存活,且没有任何胃溃疡的迹象。

2.每对猴子尿中的17-羟皮质类固醇,只在最初的回避行为程序阶段有轻微的增高,以后就不再有改变。这提示没有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加的迹象,因而,4只实验组猴子得严重的胃溃疡不是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加造成的。

结论:由回避行为而产生的应激会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这个实验中的实验组猴子,布瑞迪后来称之为“执行猴”。“执行猴”得严重的胃溃疡死了,而“非执行猴”却健康地活着。布瑞迪认为这提示了胃溃疡是由需要始终处于紧张的警戒状态、持续作决定并采取行动所产生的应激而非电击造成的应激所致。在这一实验结果与当时的某种现象具有一致性,即那些处于支配地位、拥有权力和责任、需要经常作决策的人,如经理、董事长等,更容易患胃溃疡,因为他们就像“执行猴”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使他们总是处于强烈的应激之中。因此,布瑞迪的这个实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nmcl.net/wzzl/92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