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了解到
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细菌
传染能力最强
潜在致癌危害最大
全球已有一半人被传染
或许你就是其中一个
这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它就是—幽门螺杆菌,
在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因子。
两位澳洲学者鲁宾·华伦(RobinWarren)和巴利·马歇尔(BarryMarshall)甚至因对它的发现和研究而在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被誉为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幽门螺杆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现已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与下列多种疾病有关。
非萎缩胃炎,萎缩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等;
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
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风险是未感染人群的4-6倍,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皆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
如此可怕的病菌,从被发现到现如今又是怎样的命运?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现如今距离两位澳洲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已经整整12年。在这12年中,整个西方国家感染此细菌人数一直在逐年下降,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已实现多年0感染。
但也出现了无比怪异的情况,这项造福全人类的医学成果,在中国实施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截止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降反升,甚至达到了60%(也就是近8亿人被感染)。
以致在全球范围内,因幽门螺杆菌而罹患胃癌的新增和死亡患者,约一半都来自中国。
而且发现的时候,都已经是晚期了!
世界那么大,为何中国感染率只升不降?
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个12年就已经被发现的细菌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而我们还不自知?个中原因种种,但最关键的主要是这三点:
医学技术跟不上
幽门螺杆菌于年被发现,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科技落后,消息闭塞,很多前瞻性的科研成果,并未及时传入中国。直至年两位澳洲学者获诺贝尔医学奖后,医院才意识到幽门螺杆菌的严重性。
虽已意识到严重性,但医疗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处于落后状态。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方式仍是传统的胃镜检查,不仅等待时间长,而且还会给患者造成额外创伤和痛苦。
医院的处理方式是不得不先治疗那些胃病比较严重的人,如果只是偶尔胃不舒服,便采用消炎药抗生素抑制。
宣传较少
到现在为止,还是有不少国人认为胃炎、胃溃疡、胃痛、发酸发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因为胃受到了生冷、辛辣性食物的刺激,认为避免辛辣性食物,多吃流食多喝水即可恢复。
根本不知道是因为有幽门螺杆菌这个细菌在“搞鬼”。
而在发达国家甚至是邻国日本,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却是远低于中国,部分甚至已达到零感染。这主要与他们的宣全和预防措施分不开。
在西方医院儿科的宣传板上,随处可见用漫画画成的可爱海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小心幽门螺杆菌。
日本早已把幽门螺杆菌作为公共卫生检查项目之一,小学生从十二岁便开始此项目的检查。数据统计,日本年轻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下降至10%以下,胃癌发生率也有可预见下降趋势。
除了以上两点外在因素,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内在因素源于幽门螺杆菌本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人患病即可全家遭殃。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被忽视的小细节上,便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也正是因为如此,全球至少有37.5亿人已被感染。
传染性强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喜欢藏在感染者的胃液、唾液和便便中。90%的患者感染幽门旋杆菌的方式,是由唾液传播的!特别是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
亲亲比如两个人亲亲么么哒的时候,交换的不止是口水,还有幽门旋杆菌;
喂食再比如父母喜欢在每次喂宝宝前,用自己的嘴去试勺子、奶瓶的温度等,幽门旋杆菌就留在上面了,感染了小宝宝;
共餐而最无法避免的,就是和多人一起就餐的情况了,家里聚餐如果没有公筷的话,那真是一人得病,周遭倒戈。
提醒: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速度。
饭前便后要洗手;
生冷食品要洗干净才能吃;
集体用餐时最好用分餐制,给人夹菜用公筷;
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要给他准备专门的碗筷;
成人不要用嘴去触碰婴儿的奶瓶、勺子,更不要嚼碎了东西喂孩子。
再次重点强调,幽门旋杆菌一旦感染上,就几乎无法自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年的今天,到底有没有法子?
若是已不幸感染,又该怎么办?
随着祖国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
以前我们检测幽门螺杆菌须进行胃镜检查,镜下抓取活检然后检测。
现如今只需要对着测试卡吹气即可检测出是否感染幽门旋杆菌。便宜、方便、准确性高,且没什么痛苦,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手段。
如若发现已感染幽门螺杆菌,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该进行正规的根除治疗。目前推荐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一般需要14天的治疗时间。需要注意的医院,遵循医生的医嘱,合理治疗,切记切记。
谨记一点,那些对根除幽门螺杆菌起效的中药、保健品,极有可能是混进了抗生素,这种剂量不明、种类不清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