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食管长度:25cm。
2、正常人食管狭窄部位有3个:食管入口处、气管分叉处、食管穿过膈肌裂孔处。
3、空腹时大肠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是:袋装往返运动。
4、大肠功能主要为吸收水分和盐类。
5、胆汁由肝脏合成,胆管负责运输和排泄,胆囊负责浓缩和调节胆汁。
6、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加上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和食管反流。
7、口炎
类别
鹅口疮(雪口病)
疱疹性口腔炎
溃疡性口腔炎
病因
白色念珠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
特点
白色乳凝块样物
(不易擦去)
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灰白色假膜
8、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2~4次/日,餐后1h左右为宜。
9、目前认为慢性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
10、胃镜检查时慢性胃炎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11、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用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或三联治疗。
12、硫糖铝在餐前1h或睡前服用效果最好,如需同时使用制酸药,制酸药需在硫糖铝服前半小时或服后1h给予。
13、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好发部位
胃小弯
十二指肠球部
疼痛部位
剑突下正中
上腹正中或偏右
疼痛时间
进餐后1h出现,持续1~2h后逐渐缓解
饥饿痛或空腹痛,餐后3~4h出现午夜痛,餐后2~4h出现
疼痛规律
进食—疼痛—缓解
疼痛—进食—缓解
14、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原因。
15、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16、穿孔最常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
17、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也是最有价值的方法,是术前最可靠的检查。
18、胃大部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方法。毕I式,用于胃溃疡治疗,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毕II式,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残胃与上段空肠吻合。
19、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是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的严重并发症。
20、腹泻为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黏液脓血便是其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21、柳氮磺吡啶,简称SASP,一般作为溃疡性结肠炎首选药物。
22、溃疡性结肠炎如出现鼓肠、肠鸣音消失、腹痛加剧等情况,要考虑中毒性巨结肠的发生。
23、柳氮磺胺吡啶饭后服用,可较少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
24、小儿腹泻多发生在2岁以下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25、秋冬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以轮状病毒最为常见,细菌感染以致病大肠埃希菌常见。
26、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分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徙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和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27、轻型与重型腹泻
轻型腹泻
重型腹泻
病因
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
肠道内感染引起
胃肠道症状
食欲缺乏、偶有呕吐
食欲缺乏,常有呕吐
腹泻
10次/日,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10次/日,多为黄水样便或蛋花样汤便,量多,有少量黏液
全身中毒症状
通常无
发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脱水
通常无
常有,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低钙、低镁血症等
28、生理性腹泻与轮状病毒肠炎
发病特点
全身症状
大便特点
大便检查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生后不久即腹泻,不需特殊治疗,不影响生长发育
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精神、食欲好,体重增长正常
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
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以6~24个月婴幼儿为多
常伴上感症状,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常伴脱水、酸中毒
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含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几次到几十次/日,量多
少量白细胞,血清抗体多在感染后3周上升
29、口服补液盐一般用于治疗轻、中度脱水无明显呕吐者。
30、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呕吐或腹胀明显的患儿。
31、第一天的补液总量包括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三方面。
32、累计损失量应在8~12h内补足,滴速约每小时8~10ml/kg。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在后12~16h输入。滴速约每小时5ml/kg。
33、补充累计损失量
定输液量
定输液种类
定输液速度
婴幼儿轻度脱水50ml/kg,中度脱水50~ml/kg,重度脱水~ml/kg
低渗
等渗
高渗
判断困难
时间
滴速
2/3张~等张含钠液
1/2~2/3张含钠液
1/3~1/4张含钠液
先按等渗脱水处理,同时测电解质,确定后指导补液
先快后慢,累计损失量应在8~12h内补足
8~10ml/kg/h
34、实际临床补液中,轻度脱水90~ml/kg,中度脱水~ml/kg,重度脱水~ml/kg。
35、输液中先按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分批输入液体。
36、小儿腹泻呕吐者,暂禁食4~6h(不禁水),好转后继续进食,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
37、发生臀红者,局部用红外线灯或鹅颈灯照射。每次照射时间10~20min,每日2~3次。灯与臀部的距离,一般为30~50cm,要严格交接班,防止烫伤。臀部烤灯后,酌情涂以润肤油类或药膏。
38、最容易出现休克的肠梗阻类型是:绞窄性肠梗阻。
39、肠梗阻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以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
40、肠梗阻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便排气。
41、阵发性剧烈腹痛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腹痛特点,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发作间歇时间缩短,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麻痹性肠梗阻呈持续性胀痛。
42、高位肠梗阻早期便发生呕吐且频繁,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等;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迟而少,呕吐物可呈粪样。
43、一般梗阻发生4~6h后,立位或侧卧位腹部平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绞窄性肠梗阻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且不受体位、时间的影响或有假肿瘤阴影。
44、机械性肠梗阻在手术治疗期间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禁食、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45、2岁以下婴儿引起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肠套叠。
46、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儿童,常突然发作剧烈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扪及腊肠形肿块,X线:“杯口状”阴影。
47、肠套叠的3大症状: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
48、阑尾炎最常见的原因是:阑尾管腔阻塞。
49、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疼痛发作始于上腹部,逐渐移向脐周,疼痛位置不固定;之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呈持续性。
50、右下腹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处)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
51、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
52、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的主要原因。
53、疝最多发生在腹部,腹部疝尤以腹外疝多见。
54、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
55、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的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56、腹外疝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57、最多见的疝内容物是:小肠。
58、治疗腹股沟疝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为:疝修补术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59、斜疝修补术后,防止阴囊肿胀的最主要措施是:沙袋压迫伤口12~24h,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
60、为避免术后疝的复发,术前准备中最重要的是:消除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61、腹外疝手术后防止复发: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62、内痔主要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和痔块脱出,分为4期。
内痔分期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临床表现
排便时无痛性出血+痔块不脱出
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痔块能出能进
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能出不能进(需手托回)
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
63、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局部瘙痒,若发生血栓性外痔,可在肛周看到暗紫色椭圆形肿物。
64、内痔好发部位是截石位的3点、7点、11点。
65、痔疮患者温水坐浴应选择1:高锰酸钾落液。
66、痔的护理措施包括便后及时清洗,保持局部清洁舒适,必要时用1:高锰酸钾溶
液mL坐浴,温度控制在43~46°C,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67、肛瘘是指直肠远端或肛管与肛周皮肤间形成的肉芽肿性管道。
68、肛痿的直肠指诊是:在内口处有轻压痛,瘘管位置表浅时可触及硬节样内口及条索
样瘘管。
69、将白色纱布条填入肛管及直肠下端,并从外口注人亚甲蓝溶液,根据白布条染色部
位可以确定肛瘘的内口。
70、挂线疗法是肛瘘的治疗方法之一。
71、最常见的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肛门周围脓肿。
72、肛门周围脓肿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触痛、脓肿,
形成后有波动感
73、直肠肛管疾病患者热水坐浴温度:43~46°C,持续坐浴时间20~30min。
74、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硬化为主要病因。
75、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包括脾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
76、腹水是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
77、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
78、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的最严重并发症,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79、肝硬化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脾功能亢进。
80、肝硬化腹水患者进水量限制在0mL/d左右。
81、肝硬化腹水患者每次放腹水不超过ml。
82、细菌性肝脓肿最主要的入侵途径和最常见的病因是胆道系统。
83、细菌性肝脓肿常见症状:寒战和高热;肝区持续胀痛或钝痛;全身表现(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乏力)等。常见体征:肝区压痛和肝大。
84、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及门体分流手术后。
85、肝性脑病最具有特征性的体征是:扑翼样震颤。
86、肝性脑病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忌用肥皂水。
87、肝硬化腹水患者标准控制入液量是:尿量+0ml。
88、肝性脑病分为4期
分期
一期前驱期
二期昏迷前期
三期昏睡期
四期昏迷期
临床表现
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轻度精神异常,可有扑翼样震颤。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忽略
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异常(如衣冠不整)、言语不清、书写障碍及定向力障碍。膝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等神经体征,有扑翼样震颤
昏睡,但可唤醒,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有扑翼样震颤,肌张力高,膝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常阳性
昏迷,不能唤醒。浅昏迷时,膝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
89、肝硬化有腹水患者限制钠盐在~mg/d(氯化钠1.2~2.0g/d)。
90、若腹痛进行性加重,且范围扩大,出现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同时伴有寒战、高热的症状,提示胆囊穿孔或病情加重。
9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典型症状是Reynolds五联症,即腹痛、寒战和高热、黄疸、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
92、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是突发突止的剑突下钻顶样绞痛。
93、胆管炎症状:急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Charcot三联症。
94、T管引流的护理应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和受压,引流液中有血凝块、絮状物、泥沙样结石时要经常挤捏,防止管道梗阻。
95、T管拔管时间:术后10~14天,拔管前先在饭前、饭后各夹管1h,拔管前1~2天全天夹管,如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拔管。
96、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是腹痛,常在暴饮暴食或饮酒后突然发生。
97、急性胰腺炎最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血清淀粉酶测定。
98、血清淀粉酶一般在起病后2~12h开始升高,48h下降,持续3~5日。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应病情轻重。
99、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0ml,或占循环血容量20%。
、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最特性表现:呕血和黑便。
、上消化道大出血血尿素氮多在出血后数小时上升,24~48h达到高峰。
、紧急胃镜检查应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h内。
、出血量5ml大便隐血试验可阳性,大于60ml出现黑便,~ml即可引起呕血,超过~ml可出现头晕、乏力,超过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三腔二囊管插入24h应当间断放气,放气15~30min。
、最常见的便秘原因是: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性疼痛特点:痛觉迟钝,定位不准确。躯体性疼痛常定位准确。
、穿孔性病变所致的腹痛特点:腹痛突然,呈刀割样持续性剧痛;迅速出现腹膜刺激征,易波及全腹,但病变处显著;可有气腹征,如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见膈下游离气体;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外科腹痛的特点是先有腹痛,后出现发热,常伴有腹膜刺激征。其中急性阑尾炎为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
、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急腹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外科急腹症患者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应严格执行五禁,即:禁食、禁用止疼药、禁服泻药、禁止灌肠、禁热敷。
、腹腔积血在ml以上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