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治疗原则
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促动力治疗、抑酸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黏膜保护剂等,如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给予消化酶辅助治疗;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建议内镜下行黏膜切除/剥离术(EMR/ESD)治疗。
二、中成药用药方案
1、基本原则:
慢性胃炎病因虽有食积、湿热、瘀血阻胃,或肝气犯胃,或气虚、阴虚、阳虚,胃失所养等不同,但终致胃之气机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则是共同的病机。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症求因,审因论治。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临证时要结合具体病机,灵活运用健脾、益气、化湿、温中、活血、养阴等治法。2、分证论治(如表):
慢性胃炎分证论治以下内容为上表内容的详解,重点强调同病同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
(1)肝胃不和证:
胃脘胀痛,痛窜两胁,嗳气频作,气怒痛甚,胸脘痞闷,嘈杂吞酸,喜太息,舌边红,苔薄白,脉弦。胃脘胀痛,窜及两胁,气怒痛甚,喜太息,舌红苔薄白,脉弦。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逍遥丸、红花逍遥片、舒肝丸、加味左金丸、甘海胃康胶囊、枳术宽中胶囊、健胃愈疡片、舒肝健胃丸、舒肝顺气丸、金佛止痛丸、快胃片、元胡止痛片、胃康胶囊、东方胃药胶囊子(表):
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可选用的中成药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可选用的中成药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可选用的中成药(2)肝胃郁热证:
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胃脘灼痛,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疏肝和胃,解郁清热。
加味逍遥丸、左金丸、达立通颗粒、胆胃康胶囊、清胃止痛微丸、胃热清胶囊。(如表):
慢性胃炎肝胃郁热证可选用的中成药慢性胃炎肝胃郁热证可选用的中成药(3)脾胃湿热证:
胃脘痞满或胀痛,胃脘灼热、口苦口臭,身重纳呆,烦闷嘈杂,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胃脘痞满或胀痛,胃脘灼热,身重纳呆,脘腹嘈杂,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化湿热,宽中醒脾。枫蓼肠胃康颗粒、三九胃泰颗粒(如表):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可选用的中成药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可选用的中成药(4)胃络瘀血证:
胃痛如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入夜痛甚,痛彻胸背,食后痛重,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胃脘刺痛,拒按,痛处不移,入夜痛甚,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活血通络,理气化瘀。荜铃胃痛颗粒、胃力康颗粒、心胃止痛胶囊(如表):
慢性胃炎胃络瘀血证可选用的中成药(5)脾胃气虚证: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纳食不振,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胃脘胀满或隐痛,餐后明显,纳食不振,乏力懒言,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健脾益气,和胃宽中。胃复春片、四君子丸、四君子合剂、人参健脾丸、香砂六君丸、香砂和胃丸、补中益气丸、洁白丸(如表):
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可选用的中成药(6)胃阴不足证:
胃脘灼热隐痛,口干舌燥,烦渴思饮,食少干呕,似饥不食,空腹症重,或有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胃脘灼热隐痛,口干舌燥,似饥不食,舌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养阴生津,益胃和中。摩罗丹浓缩丸、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如表):
慢性胃炎胃阴不足证可选用的中成药(7)脾胃虚寒证:
胃凉隐痛,喜按喜温,遇冷痛重,得食痛减,纳少便溏,畏寒肢冷,口淡流涎,舌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迟。
胃凉隐痛,喜温喜按,遇冷痛重,得食痛减,纳少便溏,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益气健脾,温胃止痛。
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安胃疡胶囊、小建中颗粒、黄芪建中丸、附子理中丸、暖胃舒乐片、香砂理中丸、香砂养胃丸(如表):
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可选用的中成药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可选用的中成药(8)其他
临床上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可有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等,可选用良附丸、温胃降逆颗粒;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者,可选用荆花胃康胶丸等;饮食积滞者可用健胃消食口服液、保和丸、加味保和丸等;湿滞者可用香砂平胃丸或香砂平胃颗粒。(如表):
慢性胃炎其他可选用的中成药慢性胃炎其他可选用的中成药三、预后
本病应积极随诊,伴有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应定期随访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认为,不伴有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萎缩性胃炎可1~2年做内镜和病理随访1次;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生的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1次;伴轻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12个月随访1次;伴中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立即复查胃镜和病理,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根除Hp后,饮食上应注意分餐,以免再次感染。